延安存在著不少紅色培訓基地,這些基地憑借獨特的紅色資源,向眾多學習者展示光輝歷史與偉大精神,它們凝聚了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,具備重大歷史意義,下面為大家介紹幾個知名紅色培訓基地的地址。
楊家?guī)X革命舊址
楊家?guī)X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城西北約3公里處,這里是1938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的駐地,當年,毛澤東、周恩來、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居住,還領導了偉大的抗日戰(zhàn)爭與解放戰(zhàn)爭,如今,這里有中央大禮堂、毛澤東舊居等諸多歷史遺跡,在此開展紅色培訓,能讓大家切實感受到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。
走進楊家?guī)X革命舊址,仿佛踏入一條時光長廊,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講述那段傳奇的歷史故事,每一處建筑同樣在講述那段傳奇的歷史故事。中央大禮堂見證了多次重要會議的召開,那些會議作出的決議影響著中國革命的走向。在楊家?guī)X革命舊址培訓學習,能加深對黨的歷史的理解,還能從中汲取精神力量。許多革命先輩在楊家?guī)X革命舊址立下了不可磨滅的革命功勞,他們的思想,他們的理念,依舊照亮著后人前行的路途。
棗園革命舊址
棗園革命舊址在延安城西北約8公里處的棗園村,1943年到1947年3月期間,它是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所在地,這里環(huán)境安靜,樹木繁茂,窯洞建筑保存完好,棗園見證了諸多大事的發(fā)生,比如開展整風運動、領導大生產(chǎn)運動等,來這里培訓的學員,能通過參觀舊址、聽講解,了解當年的工作和生活環(huán)境。
走在棗園革命舊址當中,能深切感受到當年工作條件很艱苦。毛澤東、周恩來等人住過的屋子,擺放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和辦公用的東西。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呈現(xiàn)著過去的情況,讓大家能夠直接感覺到艱難,進而堅定理想信念。在培訓的時候,可以組織學員交流學習收獲,分享參觀體會,把學習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思想。
王家坪革命舊址
王家坪革命舊址處在延安城西北的橋溝鎮(zhèn),距離市中心大約4公里。在1937年至1947年這段時間,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所在地,也是八路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,還是軍事指揮的核心樞紐。這里保留著許多當時軍事機關的辦公地點,學員能在這里進行培訓學習,進而了解軍事指揮以及作戰(zhàn)理論,培養(yǎng)戰(zhàn)略思維和大局意識。
在王家坪革命舊址里面,大家可以看到舊址留存的軍事設施,也可以看到作戰(zhàn)地圖,這些生動呈現(xiàn)了當年的軍事行動情形。面對復雜的戰(zhàn)爭形勢,先輩們做出的決策彰顯了他們出眾的領導能力,也彰顯了他們的戰(zhàn)略眼光。學員們在此處參加培訓,能夠深切領悟軍事智慧,也能夠體會到先輩們的精神狀態(tài)。一些學員通過學習,在工作里也能夠運用類似的分析思維,對各項影響因素進行權衡,從而做出相對合理的計劃,制定出相對合理的方案。
鳳凰山革命舊址
鳳凰山革命舊址處在延安城中心的鳳凰山腳下,它是中共中央在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期間的所在地,這里見證了中共中央在延安的早期奮斗過程,還是毛澤東、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居住、辦公之處,舊址周邊保留著當時延安人民的生活情景,學員在此學習,能更深入地了解革命與群眾生活的緊密聯(lián)系。
鳳凰山革命舊址有窯洞建筑,這些窯洞建筑錯落有致,其周邊環(huán)境有著濃郁的陜北風情。學員在參觀時,能切實感知到艱苦歲月。古老窯洞承載著歷史記憶,這里是先輩戰(zhàn)斗過的地方。通過體驗式培訓活動,學員會嘗試從當時的視角思考問題,從而培養(yǎng)適應艱苦環(huán)境的能力。
中國延安干部學院
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的地址是延安市棗園路55號,它在2005年3月正式建成,是紅色培訓的重要場所,有完善的教學設施,還有專業(yè)師資隊伍,在這里能系統(tǒng)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,能系統(tǒng)學習毛澤東思想,也能系統(tǒng)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重要理論。
學院將紅色實踐和學習當作主線,把現(xiàn)場教學與理論教學等予以有機結合,不同地方的學員,包括來自國內和國外的,都匯聚到這里學習,他們通過培訓來提升政治素養(yǎng),增強黨性修養(yǎng),學院成為了一個交流平臺,在這里更多人能夠相互學習借鑒,學院還開展學員實地走訪、調研等活動,這讓學員對理論有了深入理解。
南泥灣革命舊址
南泥灣革命舊址處在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汾川河的上游河谷 ,人們一提到南泥灣 ,就會想到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”精神 ,這里是大生產(chǎn)運動的起始之地 ,南泥灣以前荒無人煙 ,八路軍359旅指戰(zhàn)員付出努力 ,讓它變成了“陜北的好江南” ,南泥灣見證了了不起的創(chuàng)業(yè)成果 ,展現(xiàn)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領導的軍隊創(chuàng)造奇跡的本領 。
走進南泥灣革命舊址,能看到當年開墾出的農田,能看到當年種植的果園,還能看到當年建設的工廠。培訓期間,學員參與農耕生產(chǎn)等活動,通過這些活動親身感受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涵。在這里傳承紅色基因,激發(fā)奮斗力量,汲取養(yǎng)分之后,就能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和工作。也能夠組織學農活動,還能組織學工等實踐活動,以此讓學生親身感受這種精神,進而培養(yǎng)他們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