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安革命紀念館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(qū)西北延河東岸,距城1公里處。
延安革命紀念館始建于1950年1月,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,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。1954年遷往楊家?guī)X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,定名為“延安博物館”。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,改名為“延安革命紀念館”,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(xiàn)址。展館正門上方懸掛著紅色匾牌,上有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的館名。
館藏文物有3.5萬多件,歷史照片5500多張,圖書資料1.2萬余冊。其中,一、二級文物有1700余件,延安時期出版發(fā)行的報刊雜志100余種。2008年3月,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。
2016年12月,延安革命紀念館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(jīng)典景區(qū)名錄。2017年12月,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、營地名單。
發(fā)展歷史
1950年1月,始建于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。
1950年7月,組建延安革命紀念館,它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最早的革命紀念館之一。
1951年2月,文物陳列室正式對外展出。
1952年,紀念館遷到城內鳳凰山麓。
1954年,遷往楊家?guī)X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,定名為“延安博物館”。
1955年,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,改名為“延安革命紀念館”。
1971年,郭沫若來參觀時題寫?zhàn)^名。
1973年6月,遷往王家坪現(xiàn)址。
1997年,延安革命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、民政部、人事部和文化部列入百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。
2002年,國家旅游局授予"AAAA"級旅游景區(qū) 。
2004年,中央宣傳部、民政部、人事部、文化部授予"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集體"。
2008年3月,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。
2009年,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主體建筑入選“新中國成立60年全國百項經(jīng)典暨精品工程”。
2011年,《延安革命史》基本陳列入選“全國十大基本陳列特別獎”。
2005年,延安革命紀念館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“一號工程”重點建設的三個教育基地之一。
2006年10月,延安革命紀念館原主體建筑拆除重建,并對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基本陳列體系作了比較大的調整和修改。
2009年8月28日,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落成并全面對外開放。
2017年12月,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、營地名單。
文化價值
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。黨中央、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和陜北生活戰(zhàn)斗了十三個春秋,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的偉大勝利,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,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。
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為生動的教材,是中國20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。1996年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。
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向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、革命傳統(tǒng)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。建館40多年來,累計接待中外觀眾1800多萬人次。